新闻中心
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员工动态
善用“大思政课”讲活“大道理”
 发表时间:2022-10-24 09:41:00 点击次数:0

   时间:2022年10月10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把大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思政课的宗旨,而方式方法、途径手段则是办好思政课、讲透“大道理”的关键。

  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坚持开门办课的理念,强调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着力解决理论和现实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突出在大格局下讲活“大道理”,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而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根本任务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创设大课堂 

  思政课教学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这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

  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丰富教学资源,“活化”教材内容。思政课教师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融入各领域发展的伟大成就、实践经验,融入时代楷模及其先进事迹,融入伟大建党精神等内涵,建设党的创新理论主题案例库、教学素材库,助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同时,把实践的先进代表请到课堂,积极邀请时代楷模等经常进校讲授思政课,形成校内外结合互动的思政课教学特色专题模块,并逐步建立长效机制。

  要善用社会资源开展好实践教学。各学校应主动对接、充分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发和实施现场教学专题。同时,还应结合自身定位、专业特色、区域优势,与产教融合企业、主题教育基地、属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特色化育人资源开发利用。另外,还应规范实践教学,探索开设专门的思政实践课,建立思政实践课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避免实践教学走过场;积极创新形式载体,不断丰富理论宣讲、志愿服务、主题创作、社会调研等实践形式;建立“指导教师+项目组”的实践团队和目标责任机制,通过项目化方式推进教学进程,完善实践教学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确保实践教学规范化、高质量运行。

  把握大历史  

  建设“大思政课”,必须要树立大历史观,把握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实现历史和现实相贯通。

  一方面,要注重史论结合,善于从历史发展中汲取历史经验、阐明党的理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等,本身就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大思政课”中融入和加强历史教育,能够为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提供历史厚度,增强现实温度,从而使理论更具说服力。

  另一方面,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贯通,善于从历史长河中拨云见日、看清大势、坚定自信。“大思政课”建设的成效体现在引导员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行动自觉上,具体表现为引导青年员工把握历史规律、洞察世界大势,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掌握历史主动,更加坚定自信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承担起这一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构建大体系 

  “大思政课”建设要树立开门办课理念,与“三全育人”的各方面、各环节相互衔接、协调、联动,全力打造育人高地,提高育人质量。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各学校应充分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团队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咨询培训、分析研判、评估指导作用;强化校际合作,完善“大手拉小手”备课机制,建立团队培育、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的长效机制,实现思政课程在不同学段间的有效衔接、螺旋上升。

  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共进的学科教学体系。“大思政课”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在根本目标、实施对象、格局框架上是一致的,因此二者在实际中不仅应该协同,而且也能够协同得起来。

  加快形成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日常思政教育“主阵地”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在主体协同上,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都是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可以建立交流融合机制,也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队伍融合,鼓励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在内容协同上,可以建立联动合作机制,发挥二者在课内和课外的优势,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胸怀大格局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我们越要保持战略定力,立足国际国内双循环,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引导青年员工开阔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清醒认识与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实际行动投身民族复兴伟业方面,思政课责无旁贷。

  “大思政课”要善于通过国际比较,讲好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彰显“中国之治”;引导青年员工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之治”,全面客观评价中国发展对全球发展的世界意义,充分认识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稳定锚”、发展繁荣的“发动机”、多边主义的“助推器”的积极作用。

  (作者系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公司党委书记)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 邮编:410004 电话:0731-85658568 湘ICP备09017705号 湘教QS4_201212_010022 丨 信息中心技术支持